印江印象·红色印迹|红军标语见证的信念 -z6尊龙登入

印江印象·红色印迹|红军标语见证的信念



  



开 栏 语


     



抚今追昔忆峥嵘,鉴往知来谱新篇。2024年,是中国工农红军第二、第六军团木黄会师90周年。为缅怀红军在印江的光辉业绩,传承红色基因,赓续红色血脉,县委党史研究室与县融媒体中心联合推出“印江印象·红色印迹”专栏,追寻红军足迹,讲述红军在印江的红色故事,重温红军在印江的峥嵘岁月,在传承红色精神中凝聚奋进力量,奋力走好新时代长征路,谱写印江高质量建设绿色发展示范县新篇章。






红军在印江







红军标语见证的信念


点击视频播放

传承红色基因,赓续红色血脉,追寻红色印记。90年前,红二、红六军团在木黄会师期间,书写了大量的宣传标语,点亮了黔东红色革命,当时的工农和军士团结一致同反动派开展了一场又一场革命斗争。那些这些书写在土墙、门窗上的文字,为何拥有如此强大的力量?历经风雨,为何保存至今?今天让我们去了解这些红军标语背后的故事。




“现在我们看见这幅标语是1986年(征集),来自于(刀坝镇)罗南溪,这是标语的原件,1934年6月红三军到达罗南溪滚基坪一带的时候,驻扎在张云凡家,红军就在他的龙门上书写这个标语,这个标语的内容是红军不拉夫不筹饷,不要农民办招待,中国工农红军第三军九师政治部制,我们从这个标语的内容体现了(红三军)在这带打土豪、分田地、 不要农民办招待,不拿农民的一针一线,就体现了红军的纪律(严明)。”印江自治县文旅局文化遗产保护研究中心魏小松介绍。



红军在黔东特区建立苏维埃政权时期,每到一处就会书写大量标语,据了解,在那个食不果腹、民不聊生的年代,红军宁可忍饥挨饿,也绝不拿老百姓一针一线。





“谈到冯汉清,他到木黄芙蓉坝去串乡,去收药材红军就问他,你帮我带路行不?(冯汉清)说当时答是答应了,我心里跳,害怕呀,(他们)就从芙蓉坝 、锅厂、 到太平寺,再出来就到(凤仪)银杏树那点,就翻到兴民到细沙河,细沙河是秀山和印江的一个交界处,那晚上就住在细沙河老百姓家,(当地)老百姓全部都跑了,红军又饿得很,毛豆捆成一把一把的挂在挑梁上,他(冯汉清)说我是老百姓不怕,他就拿杆杆子剁一个(毛豆)落下来,就拿个烧起吃,(冯汉清)说那些红军饿的无精打采,他们不敢(拿老百姓的东西吃),实际上红军最讲理、最关心群众、 最守纪律。”印江自治县人大常委会原副主任张朝仙介绍。



红军标语真实地记录了我们党在革命斗争时期的一段历史风貌,是革命先辈留给我们的宝贵精神财富和文化遗产。如今,历经战争洗礼和风雨冲刷,不少红军标语已残缺斑驳,但我们仍能从字里行间,领略到那段历史,感受到红军战士当年的英勇,红军播下的红色基因依然血脉相连,红色文化蕴涵的伟大民族精神仍然焕彩流辉。(印江融媒体中心记者 张泽琴 曾君子)




监制:左禹华 总编:蒋智江 编审张江勇 编辑:刘承芳

动态要闻
网站地图